前两天带着孩子去医院买药,在半人高的药房柜台前,孩子拽着我的衣角嚷嚷着要看,我一边等着医生拿药,一边不耐烦地说,药房有什么好看的?孩子不甘心,还是要看,我无奈之下抱起她,嘟囔着“药房里面全是药,没有什么可看的”,可是从孩子嘴里发出的声音却是“哇,这么多五颜六色的盒子,都是药吗?妈妈,是不是粉色盒子里的药是草莓做的?绿色盒子里的药是猕猴桃做的?应该很好喝吧?”我很震惊,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药房,这样一个让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在孩子的眼中竟然如此美好。也许我应该慢下脚步,降低高度,让孩子用她的视角给我讲讲这个世界。
这件事对我启发颇深,在教学中,我是不是也应该把视点降低到学生的高度,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把学生当孩子看待?在三年级(1)班,有好几个学生因为之前学过英语,所以课堂内容他们接受得很快,总是在我提出问题的瞬间就可以举手回答,而其他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还在思考中,因为存在这样明显的对比,刚开始带这个班的时候我直接认定此班两极分化严重。后来的一段时间,我跟班里的学生聊天,跟他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其实已经掌握我每堂课的内容,只是速度快慢有区分。我忽然意识到,我像是带着一群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赛跑,有的孩子穿着滑轮鞋,跑起来速度快,而真正靠着双脚一步步跑的孩子,尽管已经很努力,却被甩在了后面……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重新规划教学计划,从零开始,耐心地讲授新知识,同时让学得快的孩子帮助学得慢的孩子,小组合作,尽力让每一个孩子快乐轻松地学习。
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学生平等交流,依着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组织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心地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校园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生活处处皆可爱,关键看你爱不爱。教育之事随处有,有心之人总受教。此文可贵之外便在于此,没有板着脸孔说教,却让人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