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提倡素质教育,因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
今天我来谈谈导学一体中的教师的导。
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和作用的减少,相反,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如果把授课集体比作一艘船,学生是船体,教师则是其中的舵,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将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重视过程将会事倍功半。所以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小学生毕竟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个体,他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了互动的三元模式,可以通过预习、听讲、作业、复习四大环节接触文本,但他们的显示水平和交互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很顺畅地读通文本的各个细节,他们无法知道授课的深广度的合理范围,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这一角色需要适时调控课堂教学的深广度,让教学秩序在合理高效的范畴内正常运行,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能力。
以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为例,课堂伊始,学生经过小组共读,熟悉了课文之后,我便抛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的出发点是让孩子学会阅读文章时,多角度感知。交流时,他们出口便从内容上来谈,我想毕竟只是四年级孩子,也不足为怪嘛。此时,我因势利导:“从学语文的角度上讲,你又读懂了什么?”几秒钟之后,学霸王昱翔举起了手,说:“我发现第四段是个过渡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趁势让他具体说明,他联系上下文解读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受他的启发,吴政翰说他读出了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水到渠成,我便告诉孩子们,读文章除了读懂文章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多个角度来赏读、析解,学习。
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学习的重点是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学时,我巧妙借用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体会“一支”和“漫长”用词的准确时,我把原句子“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和“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两个句子放在一起,让孩子们体会。在对比朗读中,他们很容易就体会到了“一支”这个词准确地写出了变成凌空翱翔鸟儿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非全部;“漫长的”一词准确地写出了演变过程经历了很长时间,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两个词都不可以删去。这样的巧妙安排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认识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依据语言学习的规律,能否迁移运用呢?我又抛出一个任务:“本文中像这样准确的表达还有很多,找一找,画出来,把你的体会批注在句子边上。”并提示孩子们:有困难的话,可以在四人小组里商量一下或向同学请教。而整个过程,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依靠组内智慧的力量,挖掘出了一个个运用准确的词语,并进行了精彩的解说……
这节课上,我又一次深刻地意识到,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两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营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是时代的需要,它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不断探索,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惊喜。

当教师的引导脱离开“解读教材”的泥潭,教师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变成了这艘船的舵和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便在清晰的分工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在了一起。周老师此文的贡献不在老调重弹强调师生关系,而在于借助“教语文而非教教材”的东风,勇敢地撑起了起主导作用的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