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学好语文之外其他学科的必要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就必须选对方法,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于永正老师曾说过,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无独有偶,吴中豪教授也在许多场合指出:朗读在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本领,感悟文章表达效果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是一个被大多数人接受并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好的教学手段、策略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分了三个层次,分别是正确、流利和有感情。这个要求贯穿了基础教育的每个学段。但具体来看,在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又不完全一样。如果说在小学一二年级“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是教学目标的话,那么中高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为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之一。
之所以朗读有三个层次,是因为“正确”是“流利”的前提,“正确、流利”又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是很容易被我们一线老师所忽略的。正确是要在扫除生字障碍的基础上做到不加字不掉字,同时要求停顿和语气的正确;流利是通过熟读来实现的;有感情一定是以“正确和流利”为基础和前提的。
我曾经在听课的时候,不止一次看到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有感情地朗读”被老师所重视,尤其是重点词句和重点段的朗读。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当学生的“感情”已十分恰当而充分的时候,却由于对文本理解不到位而出现“感情充分却无以言表”的情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有人说重视朗读就像是给了小学语文教材会跳动的心脏。但光有重视还不够,还要学“会”重视。这里的“会”就是不违背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不“跳着走”,按照朗读的三个层次,一步一步来,逐步实现“书声琅琅”——只有这样的“书声琅琅”才是真实有效的。
好的朗读可以声情并茂、韵味深长;好的朗读犹如一幅美丽的巨作、一曲动人心弦的歌曲;好的朗读能使学生在跌宕起伏、轻重缓急的情感变化中感受到文字的优美,受到心灵的陶冶。
让我们一起期待真正的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