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教室能带给孩子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一间教室的尺度也不取决于它的面积,而是取决于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教室的容量。56号教室的雷夫老师带给孩子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学习,不一样的思考。《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不是美国人写美国教育的书,而是一位好老师写正确教育的书。下面我来谈谈这间教室里所诞生的圣经。
在学期一开始,雷夫老师与孩子们玩一个游戏。他告诉孩子们说:“我们要解决几个难题。”他要求孩子做好准备。此时,几乎全班同学都拿出笔来,表示他们已经准备好了。雷夫老师开始大笑,然后问他们为什么要拿出铅笔?他告诉孩子们:铅笔解决不了问题,只有人才有这个能力。孩子们明白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放下铅笔理解目前的挑战。然后雷夫老师把“圣经”发给学生。第56号教室所谓的圣经,并非新约或旧约的《圣经》,而是在上第一节问题解决课时发给同学的,让他们贴在课桌上虔诚朗诵的一张纸,内容如下:
1、选择合适的策略
2、付诸行动
3、选择运算方式
4、画图
5、找出模式
6、逻辑推理
孩子们和雷夫老师反复朗诵上述问题解决步骤,直到朗朗上口为止。“圣经”这张具体的路线图为孩子指出解决问题的流程,让他们知道如何理解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我想起在期中考试试题分析会上,老师们讨论最为激烈的,也是最棘手的问题是孩子不会审题。现在看来不是学生不会审题,而是我们老师根本没有教会孩子审题的方法。孩子拿到题不知如何下手。于是出现考试时还没有明白题目要求就下笔,没有读明白文章就动笔作答。于是,我把56号教室的圣经稍作改动用到我们班级,发现效果不错。下面是我的改动:
1、选择合适的策略
2、在文中寻找信息
3、选择作答方法
4、逻辑推理
刚开始孩子不适应,感觉有点麻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孩子们拿到题不再是急于下笔,而是有了审题意识;答非所问的现象减少了;漏做题的同学也少了。这篇圣经我会继续让孩子们读下去。我相信只要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并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这些方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爱上思考,爱上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