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明远校园,温睡在阳光的怀抱里,深冬的寒意在此时也暂时打了一个盹。伴着这难得的好天气,我校语文教研组的三位老师精心准备,为大家开启了一段愉悦而美妙的教育之旅,共赴了一场难忘的朗读之旅!

“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听听,多么悦耳的朗读声,王晓霞老师引领着一(6)班的小朋友在学习的海洋里快乐地遨游。

王老师的课堂以猜谜语的形式开始,让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情景:然后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鼓励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了解“冬眠”这一现象时,王老师进行了必要的拓展: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不会来参加,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瞬间高涨。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位诗人,这句话在李秀萍老师执教的《假如》这一课得到了见证。

在课堂上,李老师为学生搭建了诵读感悟的平台,“以读为主线”,学生们入情入境,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孤儿画一个爸爸,再画一个妈妈,让他有个温暖的家,让他再也不会在孤儿院里偷偷流泪”;“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贫苦的山村孩子画一所漂亮的学校,让他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李老师画一个改作业的机器人,让老师不再那么辛苦”……孩子们那精彩的分享、令在座的每一个人感动,学生们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爱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一节课堂,可教的东西有很多,那到底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语文课的“语文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畅瑞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

走进三(1)班的语文课堂,只见畅老师正在巧妙地引导孩子找到故事中的关键词作为文本的突破口,牵一词而缀全课,用“奚落”一词带出故事当中铁罐和陶罐的对话。

你看,每个孩子的表演都那么投入,那么传神,从眼神、语速、语调、表情上对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小组积极讨论,更是你一言我一语,渐入佳境以至于最后的身临其境,为最后揭示文章内涵做了很好的铺垫,更是让课堂的语文味更浓香了。学生在读、思、悟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训练了表达,她的课堂活色生香,何愁语文这盘精神大餐勾不起学生的食欲?
赛课结束,走出教室时,阳光正好,深冬的微风拂过面庞,老师们的脸上洋溢着激动和喜悦,频频交换着今日听课的收获和感受。语文课堂,在一次次的交流切磋中“异”彩纷呈!三位年轻又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师,为我们所有的明远人,奉送上了冬日最暖人心的大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