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抓习惯,再谈成绩”最早听到这句话是在我来到明远的第二天,校领导给刚接手班主任工作的我这样的提醒。
自从担任班主任以来,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体验,班级管理从最初的热情自信过渡为无可奈何,到后来的咬牙坚持,最后柳暗花明,这其中各种滋味,我想唯有班主任们能够体味得到。
在经历了最初的自信到无可奈何的过渡后,我想到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尊重老师的习惯,很可能课堂效率不高;如果孩子没有提问的习惯,很可能只能够满足被动的知识积累;如果孩子没有总结思考的习惯,很可能捡起这个知识点,丢了那个知识点……”我方才认识到习惯在孩子成长学习中的重要性。一定要先抓好习惯,再谈成绩。
我决定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王夫之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
这都是在强调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
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交教师的差,或是应付家长。
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效果。
所以我们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平时要把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许多同学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习惯养成教育在教学生活的点滴中,需要我们用心去践行。用一个灵魂撼动一颗心,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用爱呵护。
如果说一个医生的成名靠的是疑难杂症病人,那么教师的成名少不了主动发现问题,勇敢面对困难,想尽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锤炼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反思”显得无可替代和举足轻重。
应该为薛老师的勇气鼓掌,七条习惯的养成目标,是漫漫征途的起跑线,养成习惯的过程,才是真正的雪山草地,才是真正的百炼成钢。
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