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史馆 新闻中心 队旗飘飘 学生园地 教师风采 教学教研 梦想课堂 家长学校 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运城明远小学』网站!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育教学随笔 >> 正文
【教学反思】心理活动的艺术——尚颖
发布时间:2016-12-16 11:35:00  浏览次数:  【
 【教学反思】心理活动的艺术

        ——《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应了沙皇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勤劳、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作家用高超的心理描写手法将渔夫和妻子桑娜金子般善良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讲授本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理活动来体会文章表达人物品质的方法。

 

一、心理与环境交错描写,烘托桑娜的善良。

作者笔随心意,把笔锋忽而引向室外,忽而又转向室内,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交错情思,产生出强烈的对比效果。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反复阅读“窗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海岸”,“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体会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的心境;从渔夫一家生活贫穷,但还觉得“温暖而舒适”,便可以看出桑娜的勤劳善良。从“感知”到“揣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体会出桑娜善良的品质。

 

二、心理独白的映衬,揭示桑娜的善良品质。

作者善于运用对外界景物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感受“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一句的意境。钟声令桑娜听得心碎,因为时钟每过一分钟,渔夫就会增添一分危险,桑娜就会增加一分担心。作家用“发哑”的钟声来衬托桑娜等待丈夫的焦急心情,可谓入木三分!此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感受桑娜的复杂心情:她想到丈夫为了一家生活而不顾生死;想到自己虽然勤劳但生活依然只是勉强维持;想到可怜的孩子;想到生活虽然清苦,但“孩子们都还健康”,便“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这些心理描写让桑娜纯朴善良的品质跃然纸上。

我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出心理描写可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也可以是直接的内心独白,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桑娜抱孩子后内心的矛盾与忐忑。

 

三、心理独白描写,凸显内心矛盾。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从这一心理矛盾描写可以看出桑娜的内心世界:作为母亲,她可怜这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有责任关心照顾孩子。道德、责任、情感都融于这一矛盾心理的描写之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文本中的心理描写的艺术作为学生艺术的熏陶、情感的升华、知识的形成、人格的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最后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自行品味,再安排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心理描写方法,尝试迁移运用作者对渔夫的心理描写手法。

由于本文的文本较长,又处处精彩给人留下充分的发挥余地,所以预习加两节课的教学还觉得时间有限,不少同学意犹未尽。本来准备做更深入的写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实现,结尾的练笔未能完成,只得利用课余时间来写,不过同学们的练笔大多都充满了想象,又注意了用心理刻画的方法凸显人物性格,写得比较精彩。

 

 

 

利用典型文本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表达效果,是“用教材教语文”的关键一环,尚莹老师对《穷人》一课的教学重点把握精准、引导既有层次又步步深入,尤其注重学生对重点词句的反复体会和感悟,用朗读教学来达到品味文章表达效果的目标,是明智之举。

文章选材精到,表达凝练,看似娓娓道来,实则精心布局,对文本的分析透彻,对学生的指导到位,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理念。

 

 

 

联系电话:0359-2617012(教导处) 0359-2617019(幼儿园) E-mail:yunchengshimyxx@163.com
邮编:044000 地址:盐湖区学苑路魏南大街
Copyright ©2014 运城市明远小学 版权所有 晋ICP备14002007号  技术支持:启源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