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后,在检查学生作业时,发现有个学生列竖式计算48×2,结果算成了“106”。刚开始我以为这个孩子乘法口诀用错了,或者不会进位,于是我对他说:“二八十六向十位进一,个位写六,二四得八加进上来的一应是九,而不是十。”孩子把这道题改好后,我又出了一道类似题加强巩固:28×6,他很快在竖式下面写出了368。此时我就迷惑了,这不应该是乘法口诀用错了,或者不会进位。于是我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六八四十八,向十位进四,个位写八,二加四等于六,六六三十六,368。”哦,我明白了,原来他把向十位进上来的数先与十位上的数相加,再与乘号后面的一位数相乘的。按照他的这种思路检查,果不其然,只要是进位的竖式乘法,他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的。
我想,形成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该学生利用已有的“进位加法”的计算经验:满十向十位进一,先加再进行下一步计算,而迁移到新知“进位乘法”。这说明他没有较好地完成转化过程。要想帮助学生真正地解决好这个问题,是要从学生的问题源头,搞清楚其然和其所以然,即要学生明白:乘法个位上相乘所得的积,满十向积的十位进一,如何进一,如何使用这个进位。

于是,我像新授课教学一样,先让他用口算计算48×2,写出了:40×2=80,8×2=16,80+16=96。接下来,把口算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更要明白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我问他:“2乘8得16,在个位上写6,满十怎么办?能和4相加后再乘2吗?”“不能,应该是十位上的4和2相乘,如果先相加就变成了十位上的5和2相乘了,应该是先乘后加。”通过再次巩固学习,这个学生正确地构建了“先乘后加”的乘法(进位)竖式的算法模型。
这次回顾我的课堂教学,没有真正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经验来客观地考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如果既突出“不要忘了进位”,又彰显出“如何使用这个进位”。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是别一样的风景。
尽管只是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马老师发现问题的慧眼,解决问题的慧心和关注每个孩子的耐心便跃然纸上,让人不禁连声叫好。
一好,文章短小精悍,多一句则嫌烦,少一句则意不尽,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二好,老师的敬业精神可敬可佩,遇到问题问题不急不躁、深耕细作、有条不紊;
三好,解决问题不急不躁,深究其理,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不仅仅是表面上做对一道题的问题,而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