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五(2)班的杜怡霖,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吃苦耐劳造就幸福人生》。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现代的生活中,我们这一代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根本不知道吃苦耐劳是什么?就像平时的体育锻炼,一遇到什么小问题就提出在旁边休息,不参加体育活动;遇到天气寒冷或炎热的情况也会叫苦练天;来打扫卫生,连笤帚也不想拿……可是,同学们,吃苦耐劳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行动。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必须拥有这种精神,必须实践这种行动,在学习中更不能缺少。
吃苦是成功的基石,任何事情想要获得成功,必须经过奋斗和努力,古今中外,凡成功者都是在实践和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
在我国古代,王羲之的“墨池”、孙康的“映雪”、还有孔子的“韦编三绝”都是吃苦耐劳精神的体现。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孔子的“韦编三绝”,孔子从小家境贫寒,却酷爱学习。他读了很多遍《易》,先了解它的内容,接着对其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读来读去,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磨断了几次,即使读到这种地步,孔子还谦虚的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事实证明,只有愿意吃苦,勇于吃苦,不怕吃苦的人,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见到苦难就退缩的人,根本无法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既然要做到吃苦,就要先认识吃苦,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意识到吃苦是一种素质,是一种资本,是一种财富,这种精神财富远远地高过于一切的物质财富。那么就要在自觉地学习、生活中坚持。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被多少人奉为标准,但是又有多少人明白“吃苦耐劳”也是一条起跑线?如今社会,学习竞争激烈,吃不了苦就堵住了自己的发展空间。然而“吃苦耐劳”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现在真实的样子……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甩掉我们“小皇帝”,“小公主”的称号,让我们一起学会吃苦吧!为的是发扬中华精神,是迎接更美好的自己、更美好的明天、更美好的未来!
我的演讲至此结束,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