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语文组的四位老师分别展示了选文阅读研讨课,教师均从不同的角度选取文章,引领学生阅读静思、交流分享,彻底改变了以文讲文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温度。

第一节课是由胡丽娜老师为我们带来的选文阅读《红书包》。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秦文君的《红书包》讲述了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对美的追求,经过爸爸的引导,对美有了新的认识。胡老师带领着六(3)班的孩子们,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孩子们独到的见解诠释着纯真的美好;精彩的发言博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落落大方的交流更是展示了明远学子的风采。在逐步深入的交流中,孩子们的灵魂得以净化,认识得以提高。郭悦心同学认为美就是真,真就是美;王一龙同学认为至善方能至美;谭亦凡同学认为人不在貌美,而在灵魂;裴石海同学认为美是纯洁的,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第二节课是由周娟老师执教的选文阅读《一位丹麦父亲的责任教育》。周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分享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取文本信息,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找出事情发展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孩子们由分享共学单变成多角度辩论。正所谓理不辩不明,在这样开放自由的活动中,孩子们明确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学会勇敢,学会担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学生,好儿子,好女儿,好公民!

第三节是董纹毓老师带来的选文阅读《假如生命只剩下了42天》,在董老师果断干练的引领下,孩子们深入文本,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选用特殊事例,详略得当地突出人物品质的精妙之处。

整节课环节紧凑,老师的点评句句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小组讨论如火如荼,全班交流环节孩子们的精彩发言,更是赢得了校领导及在场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第四节课,窦娟老师在三(7)班执教了《永不凋谢的玫瑰》选文阅读课。该节课流程规范、清晰。题目设计紧扣三年级阅读目标,难易适中,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推理、评价内容的能力,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老师循循善诱,最后在体会“永不凋谢的玫瑰”时,窦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予以引导,将文章主旨上升为人间的爱,让学生学会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生活中的“玫瑰花”。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更应当让学生回归阅读的本真:让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中提高阅读素养。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在我们明远这片净土上,我们将通过一次次的质疑,一次次的探寻,一次次的发现,一次次的研讨,一次次的突破……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激情,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