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作用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每周一早上上数学课时,总感觉孩子们很累,无精打采,精力分散,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为了让学生每周有个好的开端,我经常利用课前给学生编数学小故事,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当天的教学任务,学生反而精神集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比如有次周一,我利用一道数学题编了一个故事: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一只青娃爬过来安慰道:“这井壁太高了,随遇而安吧。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慢慢也就习惯了。”蜗牛心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绝不能像青娃那样生活在这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问青娃道:“青娃大叔,请问这口井有多深?” 青娃说:“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沉重的壳,怎么爬上去呢?”蜗牛沉默不语,心想我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它顺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上去了。”然而,它太累了,便决定睡上一觉。早上醒来,蜗牛惊奇地发现自己睡着后从井壁上滑下了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到了晚上蜗牛睡觉时又滑下了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蜗牛爬上井台用了几天时间呢?同学们能算出来吗?
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显得很激动,很想知道答案,当下我立即提出要求:只要上课时能够准确回答出我的问题,不但可以拿到奖卡,而且还可以知道这道题的小秘密。孩子立即安静下来,并做好了认真听课的准备。课后还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要向蜗牛学习,学习它那种契而不舍、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学习上只要我们努力,每天都积累新的知识,成功一定会属于我们的。
看来这个故事的作用还不少:1、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设置悬念,把学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变被动为主动;2、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蜗牛那种契而不舍、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学习上就应该一天一天去积累新的知识,忘记了就应该及时的去复习。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弱,再加上数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老师不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总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讲授,那么,肯定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了。事实上,教材中很多数学故事素材,但缺乏矛盾也缺乏悬念,要想当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就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悉心推敲每一节课的讲授方法,只有学生喜欢,才会认真上课,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学生去听、去学。
学无止境,通过学习,让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吧!
所谓“一叶知秋”,王老师从周一早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这一细节,想到了讲故事这一法宝,并且作为奖励,将这一“法宝”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