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学习的重新认识与实践
——佐藤学《学校的挑战 创建学习共同体》学习有感

近年来,从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转向重点关注学生的学,是新课改的重大改变。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学习共同体”倡导者、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明确说明真正的学习是“相互学”。
相互学,也就是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是基于与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它是从已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的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
我们都知道,在实际的课堂中,合作学习往往依赖于小组的形式,而曾经火热的小组合作,却因为在课堂上难以掌控,要么变成一两个孩子的一言堂,要么就是乱成一锅粥,渐渐地淡出课堂,或者流于形式。 很多小组学习中所谓的讨论,往往只是大家互相表述自己的想法而已,而不是通过听了别人的思考重组自己的思考。因为没有相互促进思考,所以说大家的小组讨论只局限在了“相互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相互学”。
真正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也一直在尝试着合作学习,虽然也有合作,但而今想来那只是浅层次的讨论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是人人都要有事做。那究竟怎样合作呢?佐藤学给我们指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要诀:合作小组人数4人比较合适,有男女学生混编激活合作性思维;合作学习必须在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多数学生浮现困惑表情时开始;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关照不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让那些不能参与的学生同小组沟通起来。

在观看和感受课堂案例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那些合作共同体的孩子们的互促互进,融洽的协作关系,和他们中的一些孩子的惊人变化,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现代教学改革中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回到教室,便毫不犹豫地遵从大师的指导,精心地组合4人合作的学习共同体,开始了我的教学实践之路。我欣喜地看到因为有了助推力,几名后进生的学习热情陡增。几周以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种合作学习比以教师为中心控制的“上课”效率要低一些,但有鲜活的成功例子,我相信学生学习的效率是不会受到损害的,因为这样的合作学习不是在寻求传授教科书知识的效率,而是在寻求丰富每一个学生学习经验的效率。
谈到合作学习的意义,佐藤学说,同伴学习,让学习优秀学生告知一般学生,学生更能接受;合作背诵知识掌握的更快。其实这种让孩子教育孩子的方式,一度因为急于求成,求严肃规范的课堂,而被我无情地拒绝了,残酷地扼制着孩子们的快乐自由学习。重拾起来,看到孩子们积极乐观的合作学习态度,不禁心生欣慰,默默感慨:“借力使力不费力”的道理,我何曾不知道,为什么却因表面的制度与规则,拒它于千里之外呢?走下讲台,与孩子们融为一体,就会知道他们的处境,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和帮助,我同时深刻地意识到,让孩子快乐学习就必须为他们清除学习的顾虑和障碍,创建互帮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并允许他们互帮互助,轻松学习,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而非为了所谓的“自主学习”形式,设置层层无形的屏障,使他们因为无助而常常望而生畏,继而慢慢产生厌学或者逃避学习的心理。
也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孩子能做的事,老师坚决不代劳;是的,孩子能帮助的,我们为什么要制止呢?为什么要破坏这种互学共促的学习共同体的关系呢?
尊重求知欲望,发展学习共同体,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追寻求索,以完善我的课堂,促成真正的以学生学为主体的课堂,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动起来!
周老师这篇文章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她敢于在前人失败的废墟上重新扛起“合作学习”,这虽然早已为众人所知,却也早已沦落为众人枷锁的话题,并且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得到了真正有价值并且难能可贵的经验,为我们把“合作学习”真正有效地坚持下去,提供了强有力的信心源泉和精神支柱。
因此说,这种尝试,是废墟上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