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学生出错吗?我想大多数的老师的答案是:不喜欢!非常不喜欢!学生出错了,我会生气,甚至有些抱怨。通过越来越多的学习。我对错误有了新的认识,并尝试着解读错误、利用错误,甚至对错误有所偏爱。
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着眼于对还是不对,而是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这一价值判断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二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恩格斯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时,学生熟练掌握了类似“36÷3、48÷4”的口算方法,我就顺势出示了一道“如果有42棵树苗,平均分给三个班,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的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了几种不同的思考过程,并且让他们一一展示,下面是我的课堂实录:




师:对于上面的算法,你对哪一种方法有疑问?
生:我认为方法一不正确,因为余数比除数大。
其余学生都恍然大悟,“奥,对。”
师:虽然方法一错了,但是正是这个不同的想法,才让我们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生:我看不懂方法四。
师:那就请这位作者给大家讲解一下。
生:我是一个一个推出来的,1×3=3,2×3=6,3×3=9,4×3=12……
10×3=30,11×3=33,12×3=36,13×3=39,14×3=52
师:经过作者的解说,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了。
师:对于方法二和方法三,有没有想说的?
生:只要把方法一的余数10和2合起来就是方法二。
生:我认为方法二比方法三简便,因为再分两位数时没有退位减。
生:两位数分得整十数要刚好能用3的口诀。
师小结:我们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时,先平均分得几个十(一定要是表内口诀),商要写到十位,再把剩下的与个位数合起来平均分,商写到个位。

在课堂发现学生的错误后,充分利用这些错误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的理解。把这些错误融化成鲜活的、贴近学生的学习资源,即“智慧地融入”。
教学是有纲的,但思维是没有纲的,智慧也是没有纲的。教学的目的,其实就是用有纲的方法启迪学生无纲的思维和智慧。抓住每个启迪智慧的机会,让“错误”变成“资源”,才是有价值的变化。

【评语】
该文立意不错,切中课改要害,在建设良好师生关系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和研究意义。文中的具体实践方法,值得坚持、研究和推广,重点是理念的价值和探索的意义。
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成果,从重新认识“错误”开始,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王宏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