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插叙,学好插叙
——《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

师:请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围绕海岛战士写了哪些事情?
生:海岛战士开了一个尝瓜会。
生:海盗战士小高回去时带了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昆虫。
师:你能说得更简洁些吗?
生:小高回岛时带了一只装满昆虫的箱子。
师:是的,课文围绕海岛战士主要写了这两件事。可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课文中由几个自然段和这两件事跟本不沾边,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生(开心地):能,是第10-12自然段。
师:哇,真是眼明手快!大家快速浏览这几个自然段,想一想它们主要写了什么?
生:介绍西瓜不平常的来历。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一眼就抓住了这部分的总起句。现在我们把这三个自然段去掉,把第9和第13自然段联起来读读,看看又会有怎样的发现?
生:去掉后文章也是通顺的。
生;那么文章还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在叙述。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真的把这三个自然段去掉呢?
生:不能,如果去掉我们就了解不到西瓜这不同寻常的来历了,也体会不到海岛战士尝瓜时的那份珍惜之情了。
师:这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法,叫插叙。(示意学生将这两个字批注在相应片断的旁边)作者写作时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会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有了它,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故事更加生动。我这里有一则阅读材料,你能快速地找到文章的插叙部分吗?并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并找到材料中的插叙。)
师:有了插叙,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的体会,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一切都能战胜。这就是插叙的魅力。
一堂课的效率不在于教师教过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究竟学会了多少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进行《彩色的翅膀》一课教学时,针对“插叙”从文本中认识,再在拓读中学好插叙,一来二去,让插叙真正在学生的心中丰满起来。
1、梳理事件,认识插叙。
《彩色的翅膀》一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真正意义上的插叙,课前导读提示所提及的“想一想战士小高为什么要把昆虫带往宝石岛”,其实就是插叙部分所承载的内容。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那么应该如何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认识插叙呢?我采用的方法是:(1)默读全文,梳理中心事件;(2)聚焦文本,初步认识插叙;(3)对比阅读,体会插叙的作用。语文学习不仅要读懂文本,理解内涵,更需要关注语言形式,引导学生从写法上关注文本。
2、适度拓读,学好插叙。
无论是语文知识教学还是语文方法教学,教师都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学习一项新的语文知识,都需要经历“认识——实践 ——总结”这样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因此,用阅读材料《我战胜了》进行适度拓读,要求学生独立、快速地找出文中的插叙部分,并想一想这样学的好处。这是让学生感性认识转化为现实体验的过程,让他们真正明白什么是插叙,达到“学会”的妙境。
我战胜了
艰难困苦是磨炼意志的最好学校,逆境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通道。确实如此,在这个世界上,学习中的难题,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能够证明这一点。
春季里,农民们满怀希望,撒下一粒粒种子。夏日里,他们付出的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辛苦劳作的汗水。秋天,他们在千辛万苦中得到了回馈——成熟而又籽粒饱满的果实。当他们远望丰收在即的庄稼时,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读出收获的喜悦,从他们黝黑的肌肤,满脸的皱纹中可以看出他们经历的千辛万苦。当笑容如美丽的彩虹在他们的脸上盛开的那一瞬间,所有辛苦的付出都化作令人惬意的补偿。这就是付出与回报的关系!这就是失败与成功的辩证。对此,我却有较深体会,还得从一件小事说起。
儿时,伙伴们都骑着自己心爱的单车,而我,却总是没有勇气去接近它…我从小胆子就不大,我曾试骑过几次,总以失败告终。我不由得心思,为什么我就学不会呢?为什么他们会,而我就不如别人呢?不行!我要战胜自己!于是,我便开始自己学……随着年头的增高,我心里有数了。那就是快摔倒的时候,两腿分开支撑住车子。几经周折,我还是学不会。就在我灰心丧气时,爸爸来到我的身边,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听到这句话,我顿时有了信心。接着,爸爸在后面帮我扶住车子,我在前面手持车把,摇摇晃晃的,试图平衡,但无济于事。谁知,绕了几周后,爸爸悄悄的放开了车子,但我全然不知。回过头一看,爸爸人哪儿去了?拐弯一瞧,他正在旁边乐呵呵的看着我呢。我高兴的“哇”的一声叫起来了!就这样,我学会了。我终于从胆小怕摔倒而战胜了自己。
从敢于学车到熟练骑车,我的体会是:人只要有理想,有信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任何艰难险阻,难以阻挡前进的路程。 |